内蒙古农业大学承担的“内蒙古渗水地膜旱作农业技术试点示范”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有一批科研成果在区域内部分联盟城市实现转化应用。
渗滤覆盖旱作技术是我国半干旱地区重点推广的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资源、提高旱地作物产量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科技部农村司将在前期开展的示范研究和推广工作基础上,将试点示范区域扩展至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8个省区。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助力旱作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22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内蒙古中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自治区科技厅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了“渗水地膜与旱作农业栽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项目。该项目针对地膜覆盖回收难、残留量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可降解渗水地膜、旱作农业及穴播机具一体化栽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组于2021年整合了燕麦、谷子及谷子渗透覆膜旱作技术,以及育成的“蒙农大雁”系列燕麦新品种,引进的“白雁”系列、“巴友”系列等燕麦新品种,黄谷子、白谷子等谷子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以及潇香蜜、金谷21号等谷子新品种的改造,并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
据内蒙古渗流覆盖技术示范区产业组组长、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刘京辉介绍:“该项目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九彩庄、红河镇、乌梁台乡、高茂泉等地开展,共1000亩旱作作物种植,分别采用渗流覆盖生物降解塑料薄膜、一膜五行微沟播种、一膜二行微沟播种、渗流覆盖PE塑料薄膜、一膜五行微沟播种等技术。经对比试验表明,渗流覆盖塑料薄膜旱作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出苗率和苗期土壤含水量,促进作物生长,塑料薄膜降解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谷子出苗率为6.25%。 “透水地膜和水降解地膜使谷子苗期和拔节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12.1%-87.4%和7%-38%,为下一步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7日